Zero to One - Ch.12 Man and Machine


     這章說明了作者對於未來世界,人與機器關係的描述。

當許多人,對於機器取代人的憂慮,持續隨著未來的延升,而放大。而作者舉證許多在商業上或是政治上,機器與人的互補共榮,實際地降低了,機器取代人的憂慮。


人會取代人,但機器與人是互補

作者從過去全球化的角度說明:經濟學上的比較利益法則,透過全球化的人儘其才,地儘其利,貨暢其流,在根本上,是人與人在資源上及效能上的競爭。因此,全球化後,美國人享受低價的中國輸出的玩具與生活用品,但也造就了中國在天然資源上強大的需求,而推升了油價、基建貴金屬,甚至農林魚牧的價格。人與人,會在效能上及全球的資源上競爭及取代。


機器在資源的需求,就是合理的電力,與人類腦力。機器比較優勢上,較人可以作大量的資料處理,但在於判斷力上,則遠遠低於人類,如Google AI 經過數十萬次的智能學習, 對於貓的判斷力經確度達70%,是AI上重大的突破,但能力只能比擬四歲的孩童。機器與人是互補,更重要的是,總合效益的角度,機器所產生的效益,相較人與人之間競合關係,最大的不同是: AI效益的產生,全歸給人類,機器所需就只有電力,既不推升掠奪資源後的物價,也提升人類在創造力上的提升。




但於更遠的未來,上述的互補關係,隨著AI的進步,是否發展至競合的關係,仍是下一世紀有趣的辯證。


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