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少才滿足?
書名: 多少才滿足
作者:Robert Skidelsky
"吃東西的目的在於變得愈來愈肥"? 若你不同意,你也會不同意"賺錢的目的是要賺愈多的金錢愈好"的論述。
近代經濟學的顯學思考在於:"人們如何選擇使用有限或稀少的資源,以嘗試滿足無限的欲望"。 若欲望在資本主義中被無限的提升,並視為GDP成長的春藥,那麼資源有限或是稀少在以上論述就是贅詞。
以上論述旦本書中一些有趣的觀點,並試圖引導讀者思考:經濟的目的在於''經國濟民",是要人民最終有美好的生活,還是僅不斷地追求經濟的成長?
本書結合理哲學及經濟學的角度,深入的論述:經濟成長及財富的追求應是人民為了追求生活美好的副產品。而所謂生活美好的基本原素(如下),不該社會在追求經濟及財富不均成長的情況,反而生活變得更不美好
生活美好的基本原素
- 建康
- 友誼
- 尊重
- 閒暇
- 安全
- 個性
- 與大自然和諧相處
經濟學家凱因斯於1930年所發表的短文"我們孫子輩的經濟可能性"中描述: 大多數人每個星期只須要工作十五個小時。因為勞動果實更能平均分配到社會各層面,他們的所得因此等於,甚至遠多於目前的收入,且閒暇時間多過工作時數。
八十三年過後的今天,這世界的人均所得是較之前有了倍數的成長,但凱因斯沒想到,他的子孫們,工時是有增無減,所謂"閒暇(後面有定義)"的時間更是淪為被動式的商業消費行為;人們生活的美好程度,在本論所例的論文研究中顯示,先進國家如英國在1970年代過後,人們生活之幸褔並未隨著個人所得的提升而有所提升。
本書深入了探討了其中的問題,其中最重要的強調認為,近代的資本主義過度強度追求短期經濟成長的重要,所產生的副作用:包括:人性追求財富並非絕對所需的財富量,而是社會人與人及國與國相對財富的競爭,過度的競爭,造成所有社會現象(過度消費資源、個人建康;貧富差距造成人與人間的不信任及社會階層相互敵視及不安全感;閒暇時間淪為商業式消費而非為生活美好之主動創造),與建構社會長期目標-人民美好生活,背道而馳。
這本書也啟發我-人們的思考常容易有見樹不見林的盲點;人生的目的在於有美好的生活,而非無目的財富追求;同樣地,在個人的工作上,並非只是單純薪資及職位上的追求;所以如同書名所示--多少才滿足?,提醒我們,在若人生之目的在於追求人生的美好,那麼工具式需要如財富或是工作的職位,多少才滿足?而真正引領我們邁向人生美好的指標如-
- 建康
- 友誼
- 尊重
- 閒暇
- 安全
- 個性
- 與大自然和諧相處
p.s. 閒暇:指得是人沒有外在目的的行動,如康德所說:"沒有目的的目的"。雕塑家專注切割不理石、教師致力於傳授某個因難的理念、音樂家與音符奮戰、科學家探究時空的奧袐;這些人只是想做他們拿手的事,而沒有其他的目的;有別於辛苦勞動是為了財富予生活所需,及時下所謂被動式之休閒娛樂和商業式地消費行為;閒暇之活動也是一個社會創新及發明之原動力,但目前資本主義的潮流下,也都是以金錢方式刺激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