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ess is More(續)
以下的例子,你覺得何者機率為高
描述
Janet是小學老師
Janet在書店打工,也上瑜加課
Janet是女性主義的擁護者
Janet是張老師的社工
Janet是銀行理專
Janet是促險工司業務員
Janet是銀行理專也活躍於女權運動。
試問以下何者比較可能
1. Janet是銀行理專
2. Janet是銀行理專,也是活躍的女性主義運動者
請大家試著回應以上的問題 ..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Janet的案例快思慢想一書中一個實驗設計;其中受問之大學生85%-90%會選擇第二項,並認為可能發生的機率會比較高。但此案例完整的機率表達如下:
(Janet是銀行行員)的機率=(Janet是女性主義銀行行員)的機率+( Janet是非女性主義銀行行員)的機率
所以"Janet是銀行行員的機率"要比(Janet是女性主義銀行行員)的機率為高,也就是說比較可能發生。
那為何多數的人會選擇會是剛好相反,而且是違反邏輯(不理性的)?問題的在於人類的思考系統有二--直覺與邏輯。多數時間,人們是以直覺作為多數事務判斷的依據,所以當一個事件本身,我們接受外在的描述愈多及"資訊"愈多,不管機率的邏輯,我們的直覺會相信我們自已對於外在資料整給成一個較可能發生的"故事"或是情境推演,並讓我們自已相信那是較可能發生的;這是一種 "連接的謬論"(conjunction Fallacy)-見樹不見林。
所以我們的直覺容易被愈多的資訊給影響,而自我導演成一個故事,當我們認定這個"故事",不管機率的邏輯,我們會認定事件是"如此"的可能性最高。
此現象產生在我們工作、生活、投資與人與人的溝通等。如同公司為何要經營品牌,因為人們認為經常看到的就是好的,並會為該品牌編織一個正向的形象,給予認同。所以不管一年要花數億美元在廣告上的效益可否評估,大品牌及新興品牌無並撲後繼的大打廣告,如可口可樂或韓國的三星等。
在人的溝通及了解上亦是如此。好象"理直氣壯"的人都較有道理;媒體上或是人們對單一事件的描述愈多,人們會覺得好象是整個社會普遍的現象,而產生認知的謬誤。
在投資上亦是如此。總認為報紙或是大家談論的就是"好"或是要為市場的上漲或畏下跌編織一個市場且讓自已相信的故事,以利自已的投資 。但可能不知道自已已進入了連接的謬論(conjunction Fallacy)。
所以要常提醒自已: Less is more and what you see is not All you know. 資訊要精不要多,因為太多不必要的資訊,會使我們的直覺開始"編故事"而不自覺進入非理性的判斷。Less is more,對於人在大小事務的決策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再試著回答以下問題:
1.馬克有頭髮
2.馬克有頭金髮
何者可能性高?
我們的回答較容易正確,因為Less is More.
留言